財經

面對解封後實體消費回流 Cyberbiz分析電子商務三大發展關鍵

Vendor Icon

威傳媒

7月. 22, 2021

【蘇松濤報導】

  隨著政府與民間努力,Covid-19疫情漸趨穩定,依稀可見解封的曙光。對於三級警戒期間享受疫情紅利的電商來說,必須開始思考「校正回歸」後該如何經營且持續成長。OMO網路開店平台Cyberbiz提出三大發展關鍵,提醒電商需要「盤點產品與商業模式」、「整合全通路數據與會員」、以及「線上購物快速到貨」,以因應接下來的電商市場挑戰。

Cyberbiz執行長蘇基明認為數位轉型是每個企業的必須,可因應疫情彈性調配做靈活安排。
Cyberbiz執行長蘇基明認為數位轉型是每個企業的必須,可因應疫情彈性調配做靈活安排。

線下消費與實體活動大爆發 線上轉為保守觀望

  美國第二季隨著疫苗的普及,根據美國聯準會(Fed)報告(註一)顯示,零售業與餐飲業已連續四個月銷售額突破6000億美金大關;英國近期也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歐洲國家盃、溫布頓等大型運動賽事吸引大量現場觀眾。由此可看出全球在間歇性的解封狀態時,悶了許久的消費者的報復性消費相當可觀,而活動與實體店面受惠的同時,也稀釋了電商的消費力。

CYBERBIZ NOW!快速到貨服務滿足消費者「隨買即用」的消費需求。
CYBERBIZ NOW!快速到貨服務滿足消費者「隨買即用」的消費需求。

  Cyberbiz根據後台數據,觀察到三級警戒初期為抗疫物資與生活必需品類的需求飆升,部分店家成長為200~300%;中期包括居家用品、生活家電、與廚具家具表現強勢,相關產業店家約有60~80%的成長,數位轉型需求激增,尤其以餐廳與服飾配件為大宗,代表商家開始以長期抗戰的心態面對疫情;近期因解封有望,消費者轉為觀望,另一方面,實體店家也開始準備重啟線下經營,蓬勃發展的線上生意也因而趨緩。

因應消費的校正回歸 Cyberbiz分析三大關鍵

  民眾對於回歸生活常軌的高度期待反應在消費表現上。業者該如何因應這種消費校正回歸的狀態,Cyberbiz分析三大關鍵:

  1. 盤點產品與商業模式:三級警戒期間,不少商家為了因應防疫提升與場所限制,因此改變了業務型態,最顯著的例子為許多高級餐廳將餐點改為便當或料理包,原做客運服務的業者轉型外送生鮮等。在疫情趨緩、警戒可望解除之際,商家需要開始盤點這段時間推出的新產品與商業模式,是否經得起考驗以及具備持續發展的潛力,以免把非常時期的「應急」與短期的獲利成長,錯認為未來可長期發展的「日常」並投入資源,造成長期的收益損失,甚至流失忠實客戶或造成品牌定位混亂。
  2. 整合全通路數據與會員:三級警戒期間許多業者開始進行數位轉型與線上銷售,所得到的數據與會員應該作為未來拓展市場的重要參考,並且建立完善會員機制,商家除了進行「會員再行銷」,更該透過OMO (online merge offline) 線上線下的全通路串接與融合,例如可以透過Cyberbiz線上買線下取的功能,把這段時間累積到的線上買氣與會員導引到線下,把握解封的報復性消費時期,藉機增加買氣。

3.線上購物快速到貨:物流最後一哩路是電商吸引消費者購物的關鍵因素。根據Cyberbiz調查,有7成受訪者於網購時特別在意配送速度,33%希望在8小時至1天內拿到貨,「即時消費,即時享受」已經成為電商的新主流。Cyberbiz所推出CYBERBIZ NOW!快速到貨服務就是回應消費者「隨買即用」的消費需求,而與全台最大即時外送平台foodpanda合作,最快30分鐘內即可配送到家,提供商家更多更快的物流選擇,以滿足消費者對於縮短運送時間的期待。

疫情或成類流感週期反覆發生 商家數位轉型腳步不能停

  以國際疫情現況觀察,許多專家預期疫情未來將不會完全根絕,而是成為類流感,呈週期反覆發生,視疫情狀況提高警戒與解封預計更為頻繁,商家的生意可能因此再遭受波動。再者,疫情讓原本沒有接觸到電商的消費大眾開始改變消費習慣,電商市場未來仍將不斷擴大,但隨著更多商家以及知名的大品牌挾著資源與品牌知名度更積極投入電商,競爭勢必更為激烈。

  Cyberbiz執行長蘇基明認為,數位轉型依舊是每個企業的必須,可因應疫情彈性調配做靈活安排。除了整理產品與商業模式,整合全通路數據與會員,以及線上購物快速到貨的三大攻略,更要備齊好用的系統與工具,統整團隊,找出自己獨特的優勢,面對下一階段的挑戰。

註一:美國聯準會RSAFS 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RSAFS

author avatar
威傳媒
威傳媒新聞網是由一群媒體人、公關人及科技人各個領域資深成員所組成。對基層民眾生活特別關注,以提供原創在地觀點報導和消費新聞、公關行銷企劃分享、商業引薦、科技新知為特色。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