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側觀〈湧動墨潮-2021國際當代藝術創作展〉/波新聞

Vendor Icon

波新聞

側觀〈湧動墨潮-2021國際當代藝術創作展〉/波新聞

7月. 22, 2021

波新聞─李振明

〈湧動墨潮-2021國際當代藝術交流展〉是由元墨畫會和迪傑魔在高雄聯合籌畫與執行,元墨畫會成立迄今已三、四十年,從最初的中韓藝術交流,爾後更以推展台灣當代水墨與世界藝壇互動,以促進實質的交流為核心。

現任會長蕭巨昇除長年勤耕於水墨創作外,更赴南京藝術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目前又深造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創作理論博士班,兩岸之間的藝術探研使他能夠更為深入地耙梳與理析當代藝術思潮發展脈絡。自2018年開始策展〈湧動墨潮〉系列活動以來,2019曾展出於台北和上海,兩地的展覽活動甚為成功備受關注。藉其拓發經驗更於今年發起〈湧動墨潮-2021國際當代藝術交流展〉在高雄的盛舉。

可能是鳥的藝術品

圖/台灣.李振明〈秋紅漾羽〉紙本水墨 68×68cm 2020

可能是藝術品

圖左/中國.葉帆.茶室.水墨紙本.100(H) x 90(W) cm.2017。圖右/陸先銘_擎天_ 167x71.5cm _水墨棉布_2021

交流互動頻繁的地球村語境裡,緣於彼此的尊重,在國際化的共相底下,當代藝術交相關心的焦點,更是凸顯在各自成長、生活的土地與文化上。而這個世紀以來的各地藝術創作者,試圖反映新的時代精神,將既有的藝術形式另闢蹊徑再創新機的同時。一方面傳承既有文脈的精神,一方面也受到各種藝術思潮的衝擊,湧現著呼應當代解構思潮的藝術現象。出現反對主流、反對單一中心的企盼,藝術開放性的多元探索,拓展面向不再唯一。同時促成各文本的差異性交流與參照,在交相攻錯後,形成崩散重聚的彼此彌合與並置。看似脫序的恣放,卻隱藏著解構再出發的萌生契機,為傳統藝術開啟了變化拓展的新路線。

可能是藝術品

圖左/中國. 楊沛霖《非對稱 202007》墨、丙烯、宣紙 183×143cm 2020。圖右/Argentina , Adrian Marcucci ,Simple beings德國 Amer Okdeh

可能是插圖

圖左/翠嶺層峰2021 - 複製。圖右/臺灣陳昱儒咫尺千山路 複合媒材103x74cm,2019 

當代藝術個人獨特性語符的強調,已非離經叛道違逆師承之惡愆,卻是可貴的識別之必須。而藝術創作者也以非線性敘事方式,引導觀眾對彼此生命經驗進行開放式的對話。開發傳統外的他者可能,確實在當下的藝術創作中,已然不乏見多方的探索,並有了可觀的成績。此次展覽的作品各具風貌,創作技法與形式各有突破,在內涵、本質上則呈顯個別的文化底蘊,既是對於傳統的承接與延續,亦是當代人對於藝術創作的重新省思與再出發。

可能是 2 個人的卡通

圖/EKKKKO, Russia俄羅斯, Waiting For The Waiter Is Gone,100x120 cm,Acrylic on canvas, 2021

可能是 1 人的藝術品

圖/Anurot Chanphosri泰國. 偉大的功績. 棉布 80 x100cm 蠟染刻法 2020 - 複製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圖左/法國Dimitri Kosiré。圖右/Tunisia- Khalil Gharbi- Nuwa's contemplation - 45x120 cm digital illustration printed on canvas- 2021

這次在高雄的畫展活動雖然受到covid-19的影響,造成部分的原策劃有所變動,〈湧動墨潮〉在高雄的展覽活動依然按照計畫執行。幾波的新冠病毒雖阻絕了人際間的互動、但是藝術的對話與激盪仍然交會於彼此的感應與關照之間。這次的參與展出者,除了台灣老、中、青三代的藝術家外,還有來自韓國、日本、法國、義大利、荷蘭、奧地利、波蘭、羅馬尼亞、希臘、澳洲、墨西哥、阿曼、突尼斯、越南、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尼泊爾、不丹、伊朗、中國大陸和香港等共計百餘件作品。濟濟的傑出代表作,終將匯流成一股大潮,藉由相互的切磋與砥礪,相信對於台灣當代藝術與世界其他地區藝術的交流,必將產生積極而正面的影響。

可能是大自然的圖像

圖/中華民國 吳恭瑞 〈曙光〉彩墨   70×69cm  2020

可能是花的圖像

圖/台灣.劉蓉鶯_醉語_畫布.30X85cm.2020 jpg

臺灣。莊連東 ,〈島影記痕-1〉,2020 ,繪 、墨、彩、紙,60x90cm。原圖檔

author avatar
波新聞
波新聞於2017年9月1日在高雄成立。隷屬文青農實業有限公司,架構分為新聞區、專題區及影音區,報導與社會大眾相關的民生訊息,秉持傳遞正向訊息、提升正向能量、波動良善之心、共同關懷弱勢,讓社會更加祥和與美好。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