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
這篇文章是由OpenAI的人工智慧程式ChatGPT Plus所整理並撰寫,並由《呷新聞》進行人工審核。
總統蔡英文2023年3月9日核定成立「112年司法院大法官提名審薦小組」,由副總統賴清德擔任召集人,協助提名4位即將屆滿的大法官。然而,台灣陪審團協會、在野黨立委等紛紛對此提出擔憂,認為這恐怕會造成15位大法官全由蔡英文提名的情況,建議修憲改制。陪審團協會呼籲重新制定大法官任期制度,避免提名權再度出現同一位總統握有15位大法官提名權的情況。
司改團體、在野黨反對單一總統提名所有大法官
這一提名小組包括副總統賴清德、前司法院長翁岳生、賴英照、前大法官林子儀、萬國法律事務所創所律師范光群、輔仁大學法律學院前榮譽講座教授劉初枝等6人為提名審薦小組委員。提名程序將在提名小組中進行。台灣陪審團協會建議成立中立且獨立的提名機關,進行運作。可參考國外的大法官提名委員會,邀集立法院各政黨代表、民間及法律界等組成多元中立客觀的委員會,進行提名程序。
而擔任召集人的副總統賴清德則表示,此次提名審薦小組將致力於篩選最優秀、適任的大法官人選,並確保提名程序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以期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和透明度。他也表示,在提名大法官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各方面因素,包括民意、法律專業和政治中立性等,才能夠選出最適合的候選人。
不過,除了政府內部的聲音外,還有台灣陪審團協會、在野黨立委等也對此提出擔憂,認為這恐怕會造成15位大法官全由蔡英文提名的情況,應該修憲改制,並呼籲在修憲之前,蔡英文應該「禮讓」提名的名額給其他人。
台灣陪審團協會呼籲重新制定大法官任期制度,避免提名權再度出現同一位總統握有15位大法官提名權的情況。他們建議總統可在提名程序上進行「禮讓」,只讓自己保有1位的提名權,其中3位的提名權則禮讓給副總統、立法院院長及在野黨各提1人。除此之外,也應該成立中立且獨立的提名機關,進行運作,以確保大法官的政治中立性。
在政黨立場上,國民黨立委林思銘表示,如果大法官全部都由同一位總統提名,未來可能會向提名的總統靠攏,進而產生無法制衡的現象。他呼籲回到兩組交錯制,否則大法官恐將無法做出超然獨立的解釋,讓台灣政府更符合民主憲政體制。
而台灣民眾黨立委張其祿也指出,大法官若全部由同一位總統提名,立場、獨立性及公正性易受到質疑,喪失制衡能力及公信力,淪為黨同伐異工具。他建議回到民主制衡,不要讓大法官變成為執政黨辦事、解釋法規命令的工具。
民進黨2015年反對大法官全由馬英九提名
時間回到2015年6月10日與11日,立法院舉行了四位大法官的任命公聽會及審查會議,該次的審查程序遭到外界批評,認為草率倉促,而且被提名人也未回答司法改革基金會提出的問卷。當時外界質疑,若國民黨堅持當年反對15位大法官全由同一位總統提名的原則,為何卻支持馬英九全數提名目前空缺的四位大法官,將檢驗國民黨七年來前後邏輯是否一致。
總統馬英九當年臨時提名了萬國律師事務所律師黃虹霞、法務部政務次長吳陳鐶、士林地方法院法官兼院長林俊益及台大教授蔡明誠等四人為大法官候選人。時任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長高榮志在公聽會上指出,朝野不分黨派都同意要實質審查被大法官提名人,但目前只有半天的公聽會和一天的審查會議,且四位被提名人也都未回填司改會提出的問卷,此審查程序過於倉促,實在不合適。
除此之外,被提名人的回答也引起了爭議。例如,黃虹霞表示反對惡法亦法的概念,吳陳鐶則認為公民不服從應該接受法律的制裁,蔡明城建議應該參考德國基本法第二十條有關公民抵抗權的概念來修改憲法,林全益則用公民的權利要尊重帶過。
此外,當時任命大法官的程序,不少人也提出了質疑。有批評認為,公聽會和審查會議時間過於緊湊,不利於審查被提名人的資歷和適任性,甚至四位被提名人都未回填司改會提出的問卷,這些問卷包含了司法改革的核心問題,例如司法獨立、人權保障等等。此外,現行的公聽會被提名人不用出席的制度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質疑,認為這樣的公聽會毫無意義。
The post 馬規蔡隨! 全面掌控司法 蔡英文將提名全部大法官 appeared first on 呷新聞 Ea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