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養貓狗寵物,為之作傳寫詩,人文精神的呈現

Vendor Icon

波新聞

養貓狗寵物,為之作傳寫詩,人文精神的呈現

3月. 13, 2023

波新聞 -戴貴立/ 專題報導  

    台師大教授曾經為犬,寫下紀念比利犬詩,發布之後,回響很多。

    新聞舉其要者如下:

    兩年半前,賴教授的孩子養的狗往生,由於國外探親居住期間,賴貴三就是常常溜狗,機伶討喜的「比利」,和主人一家,女主人的父親都培養出默契,有濃郁感情。寵物狗年歲到了,升天去了,教授頗多感觸,收到英文電子信,洋式訃告,一直保留。

    當時賴特地撰寫弔亡詩: 《送比利忠犬安眠西方天國 —— 步韻詩仙李太白俠客行》   

     狗老氣如纓,辭期身疾明。壽終返龍馬,倏忽蒼穹星。作伴親愛人,安息主懷行。不忍自茲去,深情難忘名。甘享美膳飲,嬌暱舌面橫。㹴犬迅雷亥,周旋比秦嬴。一針送承諾,二針灌心輕。褥瘡頸腿後,耳目炯靈生。感喟哀音槌,傳呼遙禱驚。赳赳比利士,灝灝天堂城。極樂至德香,悅貽俊傑英。結緣閭埜下,永識歲華經。  

    中國古代文人養寵物,也是充滿感情,生時疼愛,死了寵物,不一定厚葬如帝王埋馬,或是學唐太宗昭陵六駿石雕紀念,他們一樣也是撰寫詩詞文章方式悼念,司馬光甚至修資治通鑑之餘,幫愛貓寫《貓虪傳》。

    韓愈的《貓相乳說》為始,歷經宋元明清,有司馬光、孫覿、湛若水、李東陽等名臣大儒,都寫過寵物的作品。明代著名理學名宿湛若水寫過《貓相乳志》、《貓再相乳記》和《犬乳貓記》,林文俊的《貓相乳記》也是側面記述湛若水家貓相乳之事的文章。

    近現代,大陸國學學者季羨林先生有《老貓》一文,講述了老貓虎子給小貓咪咪餵奶的故事,季羨林還把虎子稱為「義貓」。 有讀者好奇,想知道司馬光如何描寫他家貓故事,今天找出來分享讀者,白話也附在後面。之所以特別介紹司馬光養貓幫貓立傳一事,也是間接論證賴貴三教授幫犬寫五言古詩,在人文精神一脈相傳的。

   《貓虪傳》司馬光 原文: 仁義,天德也。天不獨施之於人,凡物之有性識者咸有之,顧所賦有厚薄也。余家有貓曰虪(讀音:樹),每與眾貓食,常退處於後,俟眾貓飽,盡去,然後進食之。 有復還者,又退避之。他貓生子多者,虪乃分置其棲,與己子並乳之。有頑貓不知其德於己,乃食虪之子,虪亦不與較。家人見虪在旁,以為共食之,以畜自食其子不祥而痛笞之,棄於僧舍。 僧飼之,不食。匿籠中,近旬日,餓且死。家人憐且返之,至家然後食。家人每得幼貓,輒令虪母之。嘗為他貓子搏犬,犬噬之幾死,人救獲免。及死,余命貯篦中,葬於西園。 昔韓文公作《貓相乳說》,以為北平王之德感應召致,及余家有虪,乃知物性各於其類,自有善惡。韓子之說,幾於諂耳。 嗟乎!人有不知仁義,貪冒爭奪,病人以利己者,聞虪所為,得無愧哉! (取材于  司馬溫公集)  

    譯文如下: 仁義是上天賦予的品德。上天不單單將它賦予人類,凡是有天分的物種都有,只是(上天)賦予的有多有少(罷了)。我家有一隻貓名叫虪,每次與其它貓一起吃飯,(它)常常退到後面,等其它貓吃飽,都離開了,這之後(它)才過去吃。 有(其它貓)又回來(吃)的,(就)又退後躲開。其它貓有生孩子較多的,就分(一些幼仔)放在自己窩裡,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哺乳。有(一隻)頑劣的貓不懂得對自己有恩,竟然吃掉了虪的孩子,也不與它計較。家裡人看見在旁邊,以為(與頑劣的貓)一起吃掉了自己的孩子,認為畜類自己吃掉自己的孩子很不吉利,就狠狠地鞭打了,將拋棄到僧舍。 僧人餵食,不吃。(僧人將)放在籠子中,將近十天,(一直不吃飯)快要餓死了。家裡人可憐它,將它帶回家,回到家後(才)吃東西。家裡人每次得到幼貓,就讓哺育。曾經為了(保護)其它貓的孩子與狗搏鬥,狗咬他,差一點把它咬死,有人救(它)才得以倖免。等到貓死去,我命人放在竹籃中,埋葬在西園。 過去韓文公寫《貓相乳說》,認為(貓相乳是)受北平王的高尚品德感化(才)達到的,等到我家有了,(我)才瞭解物類天性各有不同,本自有善有惡。韓愈的說法,差不多接近諂媚了。 唉!那些不知仁義,貪婪相爭,損人利己的人,聽到做的事,難道不慚愧嗎!

圖/ 司馬光(維基百科)編寫資治通鑑時,曾養貓當作伴

author avatar
波新聞
波新聞於2017年9月1日在高雄成立。隷屬文青農實業有限公司,架構分為新聞區、專題區及影音區,報導與社會大眾相關的民生訊息,秉持傳遞正向訊息、提升正向能量、波動良善之心、共同關懷弱勢,讓社會更加祥和與美好。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