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豐明咖啡園咖啡達人鄭倫,觀賞樂器演奏有感

Vendor Icon

波新聞

豐明咖啡園咖啡達人鄭倫,觀賞樂器演奏有感

3月. 14, 2023

波新聞-戴貴立/ 屏東  

    音樂表演,晚會節目,通常是記者報導,甚至藝文記者專欄寫作,這次屏東2023/03/11在演藝廳演出《太和樂集》,遍觀各家媒體,介紹無非就是樂團提供新聞稿件,報導的內容大同小異。  

    其實用心的記者會透過後台或是電話採訪,寫出具有深度的新聞報導。然而觀眾抽樣訪問幾位,恐怕也是零星內容。只有鄭倫是凡事認真,一絲不苟。 他拿了票,入場,就好比音樂大賽裁判,甚至是學者教授,諦聽之外還把心得全數記錄,文字內容,心情抒發,場景描述,都是文藝青年水平。如果這個資料讓演出團隊收到,細看,那會是逐條檢討,優點缺點一目瞭然,作為下次練習甚至與聽眾觀眾互動的絕佳參考。讓大家看看,他的觀後心得:

   《音癡看表演》太日樂集 承蒙彥凱老師送了二張演藝廳門票,妻難得願意週六晚麵館不營業,夫妻倆相偕聆賞。 身為不常看表演的專業音癡,我很感動,不記不快: 「哇,屏東這麼多人來!」團長出場時難掩興奮,他是“太日樂集”(鼓團)的團長兼藝術總監張呈遠。 團長的臉很有趣 ,男生有酒窩的不多,有酒窩又有絡腮鬍的更少,團長剛好都有;還有,他講話的時候眼睛會上下左右轉來轉去。

    舞台那麼遠,我怎麼知道他眼睛轉來轉去? 太日樂集的演出有一個很棒的安排,除了開場和謝幕是現場表達外,期間無論每首鼓曲的創作背景或想表達的意涵全用預錄投影,因是近距特寫,整個螢幕就一張團長的臉,所以他眼珠子骨溜溜的轉看的很清楚。 預錄是好的,不然每一曲目演出前都要講解,除了一直講話很耗元氣,因都是創作曲,難免帶入回憶容易愈講愈多,預錄就能控制好時間,播出時團員們也能掌握出場時機,不必一直猜團長什麼時候才會講完。 “太日”是雲林的鼓團,團長的創作多是雲林的記憶,例如媽祖、風吹沙、竹雞和鐵虎,他是返鄉青年,希望藉由“太日”讓人看見雲林。

    收費演出卻自由入座讓我好奇,團長開場就解釋,鼓震和其他樂器不同,坐前中排的人「心臟要夠大顆」,萬一聽了不舒服,自由入座能讓聽眾自行選擇換座位,是貼心的安排。 我們本來坐後上方倒數第三排中間的,一聽團長解釋,自認心臟不大顆,立馬溜到最後一排去。 最後一排頭若後仰就能碰到木牆,演藝廳的木牆厲害了,會跟著鼓聲震動,有點像4D電影院。 鼓真是太特別了,一般樂器主要是聽覺,鼓是能用皮膚去感受的,每一擊,皮膚會有類似水面泛起漣漪的微妙反應,然後胸腔似山谷,鼓的震頻就在山谷裏迴盪,當大鼓頻催,一股上陣殺敵的氣魄油然而生,爽!

    台上很多種鼓,大鼓、小鼓、立鼓、揹鼓(他還能甩來甩去)... 還有鑼、鈸、揚琴(?)都是打擊樂器,但又有中國笛和簫(?) 笛和鼓既衝突又和諧,一個沉厚直進、一個清亮悠揚,如夫妻。 和其他樂器相比,鼓更需要“力”,有的鼓大到底座需要輪子不然抬不動,而且一場表演下來,一位鼓者至少用到4種鼓(都要自己搬),我猜鼓者早已大汗淋漓。 今天這場鼓的舞台配置至少有二種:對稱和平列。

    對稱是左邊若有三個鼓,右邊也就會有三個對稱(有一曲目另一邊是4個),這時就需要6個鼓手,他們除了眼前鼓,也會輪著敲擊其他鼓,像在轉圈似的。 平列是把鼓排成一排,鼓面兩兩相對,5只鼓配4位鼓手,鼓手在兩只鼓中間坐著,也看過站著的,演出時就左右開打(對稱式的動作是上下)。 相對其他樂器能優雅或氣定神閒演出,鼓團特別耗體力,不只打鼓的動作就能揮汗,鼓者還要當演員,例如“竹雞”這個曲目,鼓者頭上戴了一根長羽(模倣竹雞),他們在舞台上來回穿梭,時而立時而蹲,神經質的東張西望,把竹雞仿的唯妙唯肖,鼓者除了要記鼓譜,還要記得走位和動線才不會撞在一起,專業。 鼓好像沒有譜,很好奇鼓譜長什麼樣子,大家怎麼知道接下來要敲幾下?敲多重?什麼時候下槌? 以前以為打鼓就是臂力,今天一觀才知不是,只有臂力死打可能會受傷,打一場下來就陣亡,另一個我確定不靠臂力的觀察是,鼓者的二頭肌並不像健身教練那樣壯,我猜那樣反而不利擊打(為了不被干擾,鼓者都穿無袖上衣,女鼓者也是,所以手臂線條看的很清楚)。

    感覺鼓槌成了身體的一部份,鼓者全身會跟著搖擺,像在跳舞,間歇時的姿態又如武術套招,很是好看。 謝幕時含團長共14人,有二位較瘦小(他們體內蓄積的能量讓我驚訝),三位是女鼓者,向她們致敬。 曲目“鐵虎”相當特別,原來鐵虎是柯鐵虎,雲林古坑人,和簡大獅、林少貓合稱抗日三猛。 團長編曲時以小鈸代表農民義勇軍用鋤頭等農具對抗日本兵,舞台上的鼓就分做二個陣營。 收場時鼓一響、一響的,響的間隔也愈來愈久,是鐵虎的心跳!最後那一響全場肅靜...鐵虎死了。

    中場休息後的第一曲目是唯一不擊鼓的,像玻璃音樂配上洞蕭(?)很好聽,在一直高亢的震響後突然來了小河流淌,很好的編排,免得一場聽完心臟都變大顆。 前排有位小姐高舉雙手跟著鼓律即興舞動,她似乎很亢奮,我看了二場演出。 取車時看到超酷的SUPRA,雖然不是鼓,心還是被敲了二下。 豐明園有位客人去日本學習“和鼓”(和“太鼓”是不同流派),她說上課第一個星期她根本沒辦法拿筷子,手抖的厲害,夾的食物一直掉下來。

    她說擊鼓者聽不到其他鼓者的鼓聲,初學者會慌,然後就愈打愈快。 樂器有三大類別:管樂、弦樂、打擊樂。猜想弦樂因為要弓,需要蠶絲、馬尾或鋼絲尼龍,應是最後出現的。 管樂器和打擊樂器不知哪個更早?在語言還沒出現的時代,我猜打擊樂是最早的,畢竟管樂還需要工具,例如海螺,但雄性黑猩猩猛搥胸口(最早的鼓聲?)和拍手(最早的打擊樂?)就在身上,所以謝幕和安可時,我用手互拍感謝太日,拍到手都痛了。

圖/  鄭倫提供

author avatar
波新聞
波新聞於2017年9月1日在高雄成立。隷屬文青農實業有限公司,架構分為新聞區、專題區及影音區,報導與社會大眾相關的民生訊息,秉持傳遞正向訊息、提升正向能量、波動良善之心、共同關懷弱勢,讓社會更加祥和與美好。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