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網綜合報導】
新冠疫情徹底顛覆了消費者的消費模式,由原本的實體消費一下轉往線上消費,這其中所創造的巨大商機,足以讓原本在FinTech(金融科技)間琢磨多年卻不得其果的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 ,BNPL) 技術,在短短2、3年內爆紅,我國各大型融資公司、電信業者也嗅到商機,大肆結合購物平台、百貨大舉搶市。專家提醒,倘若消費者盲目享受購物樂趣,忽略自身負擔能力,恐衍生出遲繳、違約和高利息等沉重後果。

眼見國際間已有多起BNPL的消費糾紛,各國政府紛紛嚴陣以待,如美國已定調由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監管此項業務,我國立委張其祿在年初(2023年)質詢時亦對BNPL的監管方式表達憂心,請金管會研擬監管辦法,深怕涉世未深的年輕族群因消費的便利性,一時不察埋下欠債隱患,演變出類似當年雙卡風暴的社會亂象,可惜的是直至新聞發布的此時,尚未有政府單位提出任何配套措施。
針對此議題,民間負責協助客戶作財務規劃及金融債務處理的鼎翰財富顧問公司也觀察到近期登門諮詢債務問題的客戶,其身上合併BNPL消費糾紛的案件有變多的趨勢,該司法務主管王韻婷進一步說明,「由於BNPL是一種免徵信、類似信貸的方式,因此就算公司接受了客戶金融債務案件的委託,以前置協商程序而言,儘管法務極力為客戶爭取最大債權銀行的最佳方案,也不保證融資公司能一體適用,因為BNPL曖昧未清的定位並不屬於債務清理法所稱金融機構(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及信託業)管轄,這些所謂的融資公司只能藉由個別協商來處理,也意味著協商的話語權朝融資公司傾斜,一般消費者根本沒有主導權,只能任由融資公司宰割。」
最後,鼎翰財富顧問公司也語重心長提醒消費者,無論信用卡、汽機車借貸、學生小額信貸甚至是近期流行的先買後付(BNPL),市面上有各式遊走在監管邊緣的新創金融公司,亦充斥著各式各樣包裝過度的金融商品,但這些商品的最終目的都是在鬆懈消費者的警戒,使消費者在毫無知覺間消費過度以此圖利。因此,聰明的消費者在享受BNPL無須信用審核、便利性地分期還款的同時,還是需審慎評估自身款能力的平衡,多加思考若日後無法還款,除了高額違約金、高額利息,融資公司將債務轉賣出去的強硬催債、甚至造成日後有貸款或置產需求時,聯徵中心調閱到相關欠債資料,影響個人信用評分等後遺症。
更多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