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劉己玄/高雄
「波新聞」刊登發生在明治31年(1898)的田寮區「鹿埔抗日事件」後,文史學者追查,發現隱藏在「牛稠埔」「龍鳳寺」背後的歷史中,也有一段被淡忘的歷史記憶,那就是:該寺供奉的「劉府千歲」,乃清末鹿埔人士,為抗日分子。
劉自仁,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碩士,台灣大百科徵稿比賽兩屆冠軍,對地方文史有深入研究。他實地田野調查,翻遍史籍,有了上述發現。
「龍鳳寺」於民國33年(1944)創建草寮,原本主祀「劉府元帥」,後因牛稠埔發生瘟疫,村民再到大崗山超峰寺迎請觀音佛祖分靈鎮殿,至民國39年(1950)疫情退散後,始由民眾發起樂捐興建廟堂,供奉觀音佛祖及劉、張兩位元帥,並號寺為「龍鳳寺」。
民國98年(2009),「劉府元帥」晉升為「劉府千歲」,到民國102年(2013)廟宇重建,才成今貌。
劉自仁調查發現,從廟方沿革所述得知,龍鳳寺原祀主神劉元帥,本名不詳,乃清末鹿埔人士,與母相依為命,事親至孝,劉元帥年少遊藝於台南府城、仁德、歸仁、關廟、內門等地,身材魁梧、個性豪邁、喜結英雄豪傑。
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人統治之初,採高壓政策,以致民不聊生,為捍衛家園,對抗日本人,便廣結兄弟,常劫富濟貧幫助村人,儼然成為村人眼中的英雄,後日本人進行大規模「清庄滅村」,圍殺於今廟地,因而得到鯉魚穴地靈護體而大顯神威,之後英靈神跡不斷,才使鄉民開始設置草寮祠堂奉祀。
劉自仁調查,根據「鹿埔事件」,發現《台灣憲兵隊史》有段記載:自「蕃薯寮分隊」派赴「古亭坑分遣所」支援討伐土匪的上等兵借後喜熊,與自臺南向蕃薯寮前進的步兵十三名同行回隊途中,在「打鹿埔庄」與土匪三十餘名相遇戰死。
在《臺灣日日新報》亦有記述:日軍在明治31年(1898)12月14日上午10時自臺南縣「蕃薯寮」(旗山市區)出發抵達鹿埔,結果與約200名鹿埔抗日者激戰,造成守備兵3人、憲兵1人、商人與工夫各1人陣亡。
所以,由這些線索翻閱《台灣南部武力抗日人士誘降檔案》,找出「陳旺」(臺南縣羅漢外門里州仔庄人,31歲)曾在明治31年,與劉朝榮、蘇津、吳天生等,在「打鹿埔庄」(今鹿埔)跟日軍交戰過一次。
劉自仁調查,因劉府千歲姓劉的關係,從中找到劉朝榮的資料,得知他當時27歲,是臺南縣嘉祥內里菜堂庄人(今田寮區),明治31年10月9日,成為吳天生之部下,加入抗日行列。
另翻閱《高雄縣鄉土史料》,由田寮當地耆老林藤章口述:日據時代日人將臺灣的土匪列册,派兵由旗山往四塊厝而來,殺人焚屋,土匪群起抵抗,在鹿埔對陣時,日人全滅,日軍再增援,才將土匪打敗,被捕的人都集中在「冬高蚋」,以教化為由,要他們繳交槍械,等到繳齋槍械時,日人卻食言,欲以武士刀將土匪殺盡,當時能僥倖逃亡的不多,據悉,只有劉朝榮(林藤章岳父)得以逃脫,因體格健壯,身手敏捷,躍過籬笆跳入河中,潛水逃亡,逃亡時曾自縊,但天不從人願,繩子斷了,人摔了下來,命大沒有死。
從上述可知,劉朝榮並未在「牛稠埔」陣亡,因此,「劉府千歲」另有其人,但應與「鹿埔抗日事件」有關,至於是否為劉朝榮的族親,仍需到鹿埔做進一步口訪。
劉自仁表示,田寮區鹿埔「清安宮」,主祀清水祖師,係由劉家先祖劉嶺於300多年前自唐山隨鄭成功攜帶來台,遷居到此地落地生根,便供奉在家中,開枝散葉,子孫繁衍,成為鹿埔、菜堂寮一帶的大姓。
劉自仁訪問清安宮耆老,得知鹿埔抗日事件後,日軍在田寮境內「清庄」(屬阿公店大屠殺範圍),以發放「掛牌」(應是「良民證」)為由,把將17歲以上、60歲以下者集中,以二人一組,把他們的髮辮互綁,並蒙住眼睛,接著十來位日軍,不分青紅皂白,用刀將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一一砍頭殺害,其中有人察覺事情不妙,假死僥倖逃過一劫的抗日分子,有的就向南逃竄,因為牛稠埔位置剛好在鹿埔南邊,其中某位劉氏抗日分子便在此遭到追捕而陣亡,之後才被鄉人以「劉府元帥」祭祀。
劉自仁指出,這些故事在文獻記載上,雖只是短短幾行字,但卻是當地不願再回想的血淚。
圖/劉自仁攝